梨,属于蔷薇科(Rosaceae)梨亚科(Pomaceae)梨属(Pyrus L.),全球约有60种,中国独占14种,其中野生近缘种逾10种,为世界梨属植物的主要起源地。梨在中国栽培历史深远,遍布南北东西,栽培品种繁多,如秋子梨系统、白梨系统、砂梨系统、新疆梨系统和洋梨系统等,产量与面积均居世界首位。
作为世界第一大梨产国,我国2000年梨产量达889.7万吨,占全球52.4%,约占中国水果总产13%。 此后,梨产量持续攀升。 然而,梨树繁殖主要依赖枝条扦插或嫁接,新品种权保护难度大,育种需长期高投入。 因此,新品种权的保护逐渐成为梨树产业的重要环节。
2000年,梨属被列入第二批农业植物新品种保护名录,成为首个被纳入保护名录的果树。截至2023年,梨属申请总量267件,授权125件,位居第五。2000至2015年间,年申请量不足10件,但2015年后激增,2021年达峰值46件。
在国内外申请主体方面,国内申请量235件,国外申请量47件。 国内以科研单位为主,181件,占国内申请量的77.02%; 国外以企业为主,30件,占国外申请量的63.83%。 申请量排在前三位的分别是: 中国农业科学院果树研究所34件、中国农业科学院郑州果树研究所31件、青岛农业大学23件。
尽管申请量逐年攀升,但与大田、蔬菜、花卉相比,仍显不足。这主要因为落叶果树无性繁殖投入高、效益低,导致育种主体多为科研教学单位,企业参与少,所育成的好品种数量有限。加之授权速度缓慢,落叶果树品种权保护意识薄弱。
梨属新品种展示
-邀您共赏-
‘丹霞红’梨
由中国农业科学院郑州果树研究所梨育种团队育成。以中梨1号为母本、红香酥为父本杂交选育。
鲜食品种,单果重250克,果实阳面着红,扁圆形,果肉酥脆多汁,细腻甘甜,果心小,蜡质层厚,品质上乘,耐贮藏。在郑州地区8月中旬成熟,抗早期落叶病、黑星病。适合华北、西北及渤海湾地区种植。已在国内多地完成区试,着色好、肉质细、耐贮藏,受市场追捧,已在云南、陕西、山西等地转让品种权,未来在华北、西北等地区前景广阔。
‘红玛瑙’梨
由中国农业科学院郑州果树研究所梨育种团队育成的早熟红皮鲜食梨品种,果皮底色黄绿,阳面着红,鲜艳美观,果肉细酥多汁,风味甘甜,可溶性固形物含量12.9%,品质上等;郑州地区7月中下旬成熟,耐贮藏。
在河南、山西、云南等地试验表明,成熟早,着色鲜艳,适合华北、西南及渤海湾地区种植。作为优质早熟红皮梨新品种,特点突出,品质优良,已在河南转让品种权,未来在华北、西北和云贵高原发展前景广阔。
‘早红蜜’梨
由中国农业科学院郑州果树研究所梨育种团队育成,早熟梨新品种‘早红蜜’,着色鲜艳,品质优;郑州地区7月中下旬成熟;2/3以上果面着红,果皮底色绿,外观漂亮,果肉松脆多汁,风味甘甜,单果重220克,品质上等。
适合华北、西北等地区推广。已在国内多地完成区试种,作为成熟早、着色优的梨新品种,广受好评,已在河南转让品种权,未来在华北和西北等地区前景广阔。
‘早酥蜜’梨
由中国农业科学院郑州果树研究所梨育种团队育成,2016年获华耐园艺科技奖。在河南郑州地区7月上旬成熟,为极早熟梨新品种。
果实卵圆形,单果重250克,果肉乳白,肉质极酥脆,汁液多,风味甘甜。树势中庸,萌芽力高,以短果枝结果为主,连续结果能力强,易栽培管理。适合华北、西北及渤海湾等地区推广。作为极早熟优质梨新品种,已在河南、河北、安徽、陕西等地推广,在酥梨种植区域作为都市农业栽培品种前景广阔。
‘中梨4号’ 梨
由中国农业科学院郑州果树研究所梨育种团队育成,2016年以“区域性专用优质早熟梨系列新品种选育与应用”获得华耐园艺科技奖。早熟且果型大,郑州地区果实成熟期7月上中旬。
单果重300克,较早酥梨成熟早、品质优;风味酸甜可口,果肉乳白,肉质细脆,石细胞少,汁液多,品质上等。生长势强,抗逆性强,结果早,果台枝连续结果能力强,丰产稳产。
在河南、安徽、江苏、四川等地试验表明,早熟,耐高温多湿,抗裂果,作为新一代大果型早熟梨品种,适合长江流域、华北、西南及渤海湾等地区推广。已在河南、安徽、江苏、山东、四川等地推广应用,累计推广面积2万亩,作为新一代大果型早熟梨品种,与早酥和七月酥相比,特点突出,在长江流域、华北、西南及渤海湾等地区作为主栽早熟梨品种前景广阔。
文章参考:《中国梨地方品种图志》
农业农村部科技发展中心
中国农业科学院郑州果树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