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业进入新时代,迫切需要推动绿色革命、科技革命、质量变革、企业变革和管理变革。 全国现代种业发展推进会在北京召开。农业农村部余欣荣副部长出席会议并讲话,部分省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分管厅长、各省种子管理机构主要负责人和国家良种攻关组的专家参加会议。 余欣荣副部长部署了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加快推进新时代种业发展的六项重点工作,包括:以绿色品种选育为重点,加快全国品种更新换代;以体制机制创新为重点,加快提升种业自主创新水平;以质量兴种为重点,加快推进种业转型升级;以提升竞争力为重点,加快培育壮大一批世界一流种业企业;以深化放管服改革为重点,加快提升种业管理服务能力;以提升特色作物种业为重点,加快推进种业强省强县建设。
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一中、二中、三中全会精神,以及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全国农业工作会议精神,近日,农业农村部召开全国现代种业推进会议,总结我国种业改革发展成就,分析新时代种业发展形势,部署今后一个时期种业重点工作,农业农村部党组副书记、副部长余欣荣出席会议并讲话。
讲话明确要求,鼓励企业联合成立公益性产业创新研究机构,推进科技资源整合和产学研深度合作;提升国际化水平,建立种业海外战略咨询智库,完善政策引导和保障措施,为种业企业和国内资本参与海外投资并购提供政策支持;深化科企合作,推动种业企业和科研单位建立激励有效、约束有力的利益联结机制,加快种业育种创新资源、人才、技术向企业聚集;加强政策创新,围绕企业做大做强、做专做精,在财政、金融、税收、投资等方面,研究出台含金量高的政策措施,推动企业在项目承建、职称评定、人才引进等方面与科研事业单位享受同等待遇。
原文如下:
余欣荣副部长在全国现代种业发展
推进会议上的讲话 (摘要)
(2018年3月20日)
这次会议的主要任务是,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一中、二中、三中全会精神,以及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全国农业工作会议精神,总结我国种业改革发展成就,分析新时代种业发展形势,部署今后一个时期种业重点工作。这次会议是在党的十九大作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重大部署和中央决定组建农业农村部之后,召开的第一次全国现代种业工作会议,意义十分重大。下面,我强调三点意见。
一、充分肯定我国种业改革发展成就
2011年国务院8号文件印发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世情农情种情深刻变化,各级农业部门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下决心把民族种业搞上去”的重要指示,不断改革创新、攻坚克难,种业改革发展取得重大成就。
一是保障能力明显增强。 目前,水稻、小麦、大豆、油菜等大宗作物生产用种,均为我国自主选育品种,做到了中国粮主要用中国种。国产转基因抗虫棉达到95%以上,玉米自主研发品种逐步恢复到90%以上。启动了建国以来的第三次种质资源普查,印发了中长期规划,资源保存年增加1万份以上,目前长期保存总量已达49万份,位居世界第二。以海南、甘肃、四川三大国家级基地,52个制种大县,49个区域性良繁基地为主体的种子基地“国家队”基本建立。主要农作物种子质量合格率稳定在98%以上,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提升综合生产能力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是体制机制创新取得重大突破。 以市场为导向、科技为支撑、企业为主体的商业化育种共识已经形成,专家挂职兼职、成果作价入股、平台共建共享等科企合作模式方兴未艾。在材料确权、利益共享制度化的前提下,产学研政联合攻关机制加快构建,有力地推动了种业成果转化,调动了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强化了科研瞄准市场的创新导向机制,科研生产“两张皮”的状况从根本上得以扭转。种业人才机制展现新活力,一批企业技术创新中心和院士、博士后工作站蓬勃发展,一批海外高端人才回国加入种业创新创业行列。
三是企业实力快速提升。 全国种业企业由2011年的8700多家,下降到目前4300多家,前10强企业市场集中度由15%提高到18%,前50强市场集中度由30%提高到35%,隆平高科进入全球种业十强;50多家企业挂牌上市,总市值超千亿,企业“多小散弱”状况明显改善。企业创新能力快速增强,50强企业年研发投入14亿元,比2011年提高近一倍;企业获得新品种权数量比2011增长了16倍,品种权申请量超过科研单位,成为育种创新主体。国际化进程快速推进,中国化工收购先正达,中信农业收购陶氏巴西种子业务,开启了中国种业国际化并购之路;大北农集团、荃银高科等企业在海外设立研发中心和控股公司,种业“走出去”步伐大大加快。
四是发展环境不断改善。 国发8号、国办发59号、国办发109号等重要文件先后印发,全国人大出台新《种子法》,种业“四梁八柱”基本建立。种业政策支持体系不断完善,制种大县奖励、制种保险、育繁推一体化企业所得税减免、种业发展基金等政策相继创设。制售假劣、套牌侵权等违法行为大幅减少,“劣种子”问题基本解决,“假种子”问题得到有效遏制,假劣种子案件比2011年减少48%,种子侵权案件减少36%,种业发展的政策法治环境大为改善。
更加值得肯定的是,过去五年,我们办成了几件长期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具有基础性战略性的大事难事。 一是种业人才发展和成果权益改革取得重大突破。 为释放创新活力,依法依规“赋权、取酬”,探索了科研人员分类管理,建立了国家种业成果交易平台,成果赋权转让制度体系初步形成,为中央推进科研体制改革提供了宝贵经验。 二是国家南繁基地建设取得重大突破。 国务院批准同意印发南繁规划,26.8万亩保护区、5.3万亩核心区、745亩配套设施用地上图入库,基地建设快速推进,管理体系得到健全,从根本上扭转了南繁“又难又烦”的困境。 三是良种联合攻关取得重大突破。 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探索构建产学研政结合的育种创新体系,在节水抗病小麦、籽粒机收玉米、优质抗病虫水稻、高产高蛋白大豆等领域取得重点突破,形成了可复制可推广的联合攻关模式。 四是数字种业建设取得重大突破。 构建中国种业大数据平台,整合多部门、多环节、多类型的涉种管理服务系统,将全国4000多家企业、3万多个品种、30万多家门店纳入平台,实现信息互联互通、共享共用,来源可查、去向可追、责任可究的可追溯体系基本建立,为数字农业、数字种业奠定了良好基础。
同志们!五年来种业发展取得的历史性成就,是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坚强领导,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关怀、倡导的结果,是各地党委政府锐意进取、奋力拼搏的结果,是各级农业部门不畏艰难、砥砺前行的结果,是以种业十大杰出人物为代表的科学家、企业家和所有关心支持种业发展的各界人士团结一心、共同努力的结果。在此,我谨代表农业农村部,向大家表示衷心感谢!
二、深刻认识我国种业发展面临的新形势
当前,国际国内种业正在发生深刻变化。从国际看,以“生物技术+信息化”为特征的第四次种业科技革命影响巨大,世界种业格局正在发生深刻变革。从国内看,我国种业正在经历从传统种业向现代种业迈进的新时代,育种研发、生产经营和种业管理必将迎来深刻变革。认识新时代,把握新时代,迫切需要推动种业“两大革命、三大变革”。
第一,种业进入新时代,迫切需要推动绿色革命。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进农业绿色发展是农业发展观的一场深刻革命。长期以来,为保障粮食安全,我们一直以产量作为品种审定的主要指标,大多数品种需要高水高肥,资源消耗量大。相反,节肥节水节药及适应机械化、轻简化的品种较少,这种状况必须尽快改变。近年来,种业绿色发展虽有了一些成功的探索,但与农业绿色发展要求还有很大差距,迫切需要构建中国特色绿色种业创新体系、标准体系和政策支持体系,推动种业由产量数量型向绿色效益型、由资源驱动型向创新驱动型转变,加快新一轮绿色品种更新换代。
第二,种业进入新时代,迫切需要推动科技革命。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决定着中华民族前途命运。我国近代落后挨打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与历次科技革命失之交臂,导致科技弱、国力弱。当前,新一轮种业科技革命和农业产业变革,与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实践,迎来了历史性交汇。这个机会稍纵即逝,抓住了就是机遇,抓不住就是挑战,就可能被动挨打。要在这一轮种业科技革命浪潮中赢得战略主动,必须敢于自我革命,抢占科技创新制高点,实现种业创新体制机制的根本性转变,在战略性基础性研究领域取得重大突破。
第三,种业进入新时代,迫切需要推动质量变革。 当前,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为高质量发展阶段,种业发展也到了这个阶段,要加快推进种业由增产导向转向提质导向,这种转变和调整是大势所趋。过去有人常讲,“洋种子按粒卖,国产种子论斤称”;还有同志讲,“大路货泛滥,同质化严重”,是到了该彻底改变的时候了。种业高质量体现在很多方面,包括种子质量高、品牌响、销路好,也包括企业管理水平高、产业素质高、国际竞争力强。新时代提高我国种业效益和竞争力,必须坚持质量第一,坚持抓种业必须抓质量,抓质量必须抓精品树品牌,坚定不移推进质量兴种、品牌强种。
第四,种业进入新时代,迫切需要推动企业变革。 企业是市场经济的主体,种业强,企业必须强。随着以育繁推一体化为代表的大型企业集团和以区域性、特色化、专业型为代表的中小企业分化加剧,种业企业需要迅速找准自身定位,摆脱同质化竞争,推进差异化发展,从而形成布局合理、大中小各具特色、上下游相互补充的种业格局。同时,企业治理能力、治理水平也在发生分化,要进一步完善企业治理结构,按照“产权清晰、权责明确、运行规范、管理科学”的要求,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提升企业科学化、精细化、信息化管理水平,推动种业企业健康发展。此外,文化是企业发展的灵魂和内生动力,要进一步强化企业文化建设,全面提升种业硬实力、软实力,树立正确价值观,弘扬企业家精神,坚持诚信经营,提升品牌价值,打造百年老店。
第五,种业进入新时代,迫切需要推动管理变革。 我国种业管理体制经历政企分开、事企脱钩,实现了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种业进入新时代,更要加快自身变革。要切实转变思想观念,深入推进种业“放管服”改革,凡属市场能解决的,种子部门要简政放权、松绑支持,不要干预;管理的关键是管好那些市场管不了或管不好的事情,主要是促进种业快速健康发展,维护好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提供公共服务。要切实转变工作职能,按照《种子法》及配套规章的要求,履行好法定职责,系统研究适应种业新时代要求的机构设置、职能划分等重大问题,制订权力清单、责任清单和负面清单,推动由事前审批更多向事中事后监管转移。要切实转变管理方式,完善种业大数据平台,加强种业信息监测预警,提升种业管理服务的数字化、智能化水平;发挥第三方机构在品种测试、质量检测、试验示范等方面的作用。
三、奋力推进新时代我国种业发展
发展现代种业、建设种业强国,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要着力加强组织领导,将种业重点事项纳入地方政府绩效考核;要着力强化考核督查,落实好粮食安全省长责任制考核,倒逼责任落实,检验工作实效。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推进新时代种业发展,要加快推进六项重点工作。
第一,以绿色品种选育为重点,加快全国品种更新换代。 加快绿色种质创新,加强绿色种质资源精准鉴定、深度评价,创制遗传稳定、目标性状突出、综合性状优良的绿色新种质。加快绿色品种创新,深化绿色品种联合攻关,开辟与绿色优质品种相适应的审定、登记、保护快速通道,加快绿色优质专用新品种培育。加快绿色技术创新,大力发展精准育种技术,改良与聚合绿色性状,构建引领性、跨越性绿色种业技术创新体系。加快绿色政策创新,加大财税、信贷、保险等扶持力度,调动社会资源支持绿色种业发展;研究建立绿色品种后补助政策,根据品种推广应用的社会经济效益确定补助额度;探索建立绿色品种选购奖补政策。
第二,以体制机制创新为重点,加快提升种业自主创新水平。 完善种质资源管理制度,加强种质资源鉴定评价和身份管理,构建种质资源惠益共享和激励约束机制,通过契约关系明晰种质资源所有权,放活种质资源单位运营权,赋予相关各方收益权,让育种创新各要素高效流动起来。继续推进水稻、小麦、玉米、大豆四大作物及蔬菜等特色作物良种联合攻关,各地也要启动当地特色优势作物良种联合攻关。推动种业科研机构和科研人员分类评价机制改革,把科技与种业的关联度、科技自身的创新度、科技对种业的贡献度作为主要评价标准。落实种业科技成果公开交易制度,完善国家级种业成果交易平台,建立有效可行的交易机制,主要由财政资金形成的成果,严禁私下交易,鼓励科研单位育种成果申请品种权和专利,明确产权,加快转让。狠抓知识产权保护,完善品种权、专利权、商标权、著作权等种业相关知识产权保护制度体系,切实保护原始创新,加大对侵权行为的打击力度,完善侵权行为甄别、曝光、惩戒制度。
第三,以质量兴种为重点,加快推进种业转型升级。 强化质量意识,开展种子质量年活动,营造扬优惩劣的市场氛围;提倡优质优价,加大质量在信用骨干企业认定中的权重。加快标准提档升级,抓紧制修订质量与检测标准,增加种子活力、健康检测等指标,加快开展DNA分子检测等新方法研发。完善种子检测体系,加强国家种子检测体系建设,认定一批市场化检测机构,开展检测机构的标准化管理。开展种子质量认证,加快制定认证管理办法,培育一批种子认证机构,加强质量标准与国际接轨,推动种子国际贸易。大力培育种业品牌,在信用明星企业的基础上,进一步打造种业产品品牌、服务品牌、地域品牌,让种业有说头,有看头,更有干头。全面实施“红黑名单”制度,对列入“黑名单”的主体实施市场性、行业性、社会性约束和惩戒;对列入“红名单”的主体建立“绿色通道”,优先提供服务便利,优化诚信企业行政监管安排,降低市场交易成本,大力宣传和推介诚信市场主体。
第四,以提升竞争力为重点,加快培育壮大一批世界一流种业企业。 加强政策创新,围绕企业做大做强、做专做精,在财政、金融、税收、投资等方面,研究出台含金量高的政策措施,推动企业在项目承建、职称评定、人才引进等方面与科研事业单位享受同等待遇。深化科企合作,推动种业企业和科研单位建立激励有效、约束有力的利益联结机制,加快种业育种创新资源、人才、技术向企业聚集;鼓励企业联合成立公益性产业创新研究机构,推进科技资源整合和产学研深度合作。提升国际化水平,支持有实力的企业在境外建立研发中心,鼓励企业在境外申请知识产权保护,支持有品种权和专利技术的企业开拓国外种子市场;建立种业海外战略咨询智库,完善政策引导和保障措施,为种业企业和国内资本参与海外投资并购提供政策支持。
第五,以深化放管服改革为重点,加快提升种业管理服务能力。 推进依法治种,全面落实《种子法》赋予的法定职责,清理并完善配套规章制度,完善品种标准样品管理办法,加强部门联动,构建灵活多样、全程覆盖的监管模式。健全管理队伍,明确工作职责,层层落实责任,特别是育制种大县和种子使用大县,要做到有人管事、有钱办事,确保知责、履责、担责;要普遍开展种子南繁鉴定工作,提前把好品种真实关、种子质量关,最大限度减少企业和农民损失。实施人才强种战略,构筑适合现代种业发展的人才高地,实施“135”种业人才培育计划,到2025年培育100名育种领军人才、300名企业领军人才和500名种业管理人才,具备现代种业的素质和能力。实施种业重大项目,加快实施现代种业提升工程,推进种子基地建设,开展种质资源普查,扩大制种大县奖励规模,迅速提升资源收集、品种选育、种子生产等环节现代化水平。
第六,以提升特色作物种业为重点,加快推进种业强省强县建设。 坚持规划引领,结合资源禀赋及特色优势,编制种业规划,理清发展思路,合理制定目标,明确重点任务,规划既要有前瞻性,又要有科学性、可操作性。加快特色种业发展,强化特色作物种业创新,深度挖掘野生种、农家种等资源,着力解决地方品种退化难题;尽快出台种苗管理办法,加快特色作物品种登记,完善特色作物种子种苗质量标准,规范特色作物种子种苗市场管理,加快建设区域性良种繁育基地。推动种业强省强县建设,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开展部省共建、省县共建,支持有产业基础、有发展前景、有重大影响且当地政府重视支持的重点省份、重点市县,承担国家重大项目建设,率先实现种业现代化;优先认定一批种业带动类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
同志们,发展现代种业,事关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大局,责任重大,使命光荣。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锐意进取,奋发有为,为加快现代种业发展、建设现代种业强国作出新的更大贡献。